全力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发展新阶段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特大型中央企业,是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等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全产业链服务的综合性特大型集团公司。中国能建紧跟国家战略,提出“行业领先、世界一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愿景目标,确立“1466”总体战略,提出“未来在国际”“发展在国际”“一流能建必有一流国际”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打造顺应时代特点、紧跟国家需求、结合企业实际的适应性组织和世界一流企业。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高度,放眼世界大局,审时度势,创造性提出的重大全球性战略举措,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也是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总体构想,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更的主动作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实践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阶段性成果
自2013年倡议提出以来,经过广泛而深入地实践,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共享、共建、共融、可持续发展的大平台、大舞台、大通道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一、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能建作为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领域的亲历者、参与者、推动者、奉献者,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一是围绕世界能源发展新格局和新趋势,依托各国资源禀赋,从能源供给低碳化、能源消费电气化、新型能源技术产业化、低碳发展机制化、碳中和责任协同化“五化”方面提供一系列原创性观点、变革性路径、突破性方案。牵头完成“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规划研究、“十三五”能源领域国际产能合作规划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电力互联互通规划研究,以及中老、中蒙、中俄、中越等10多个国家能源合作规划。同时,在“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领域积极推动投资承包双轮驱动。
二是创新适应性组织建设,按照“小总部、大业务”的模式,强化总部引领发展、面向市场、创造价值的能力,构建“职能部门+直属机构+区域总部+国别机构+专业公司”协同作战的模式,提高组织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动能。
三是加快组织变革与调整,构建国际业务“1+2+N+X”的管理体系,树立自律有序的竞争意识,加大统领统筹的力度,凝聚差异化发展的合力,从源头规避恶性竞争风险。
四是系统布局沿线市场,促进沿线国家增强产业及产业链发展能力。中国能建业务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近5年“一带一路”沿线累计签约超过5000亿元,占我国企业签约比重超过10%,已在“一带一路”沿线57个国家设立了200多个分支机构,形成以亚洲、非洲、拉美为主,辐射欧美、中东、中东欧的市场格局。10年累计完成600亿元的海外投资,其中100亿元已形成资产、200亿元正在建设过程中、300亿元已完成投资决策,通过投资拉动了沿线国家产业体系转型升级,“造血功能”持续提升。
五是持续树立海外闪亮品牌。10年累计与100多个国内企业和200多个国际企业在超过1000个项目上开展务实合作,创造近10万个就业岗位,通过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助力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建好优质工程的同时,积极履行央企“走出去”社会责任,争做企业ESG工作表率,实现了与所在国的和谐共赢,历获“一带一路”杰出贡献企业、中国新能源国际领跑者、社会责任领先型企业等称号,获评“感动非洲十大中国企业”“走进东盟十大成功企业”,获得多个中国境外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和境外可持续发展奖,彰显了负责任的中国企业形象。
二、绿色能源转型
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人类面对的共同难题,联合国一直强调要通过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污染等叠加的地球危机,加强国际合作已成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国能建深入践行国家“双碳”战略,围绕“双碳”目标,系统构建以“三新”为核心的企业发展体系。
一是系统提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1253”原则。即坚持“一个引领”(坚持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为引领)、把握“两大关键”(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走好“五化路径”(能源供给低碳化、能源消费电气化、新型能源技术产业化、低碳发展机制化、碳中和责任协同化)、着力处理好“三大辩证关系”(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化、以风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集约化、以主要用户为主的提效节能系统化),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提出“一创三转”的发展探索实践,即以创新为引领的绿色化、数智化、融合化转型发展。从能源技术、能源装备领域向能源产业、能源生态领域转变;从单一的工程建设向以工程为载体的综合服务转变;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新业态转变。这十年发展来,中国能建累计建设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类项目占比超过50%,有效助力沿线国家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三、国际合作
中国能建秉持“对方有需求、我方有优势、双方有共识、合作有共赢”的原则,持续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合作共赢。
一是牵头组建了新能源国际投资联盟,带动国内近40家新能源龙头企业“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新能源产业整体规划、项目孵化、投资驱动、优质建设、专业运维。
二是新能源国际投资联盟取得阶段性成果,已累计推动签约新能源项目49个,总装机规模约10.15GW,储备项目总装机约13.2GW。积极开展绿色能源国际合作,与法国电力公司、英国Globeleq、沙特Acwa Power、阿联酋Masdar、法国AMEA power等全球顶级能源投资企业广泛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电力能源公司或主管机构深入推进业务对接,绿色能源全产业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四、开放包容——项目合作、民心合作、文化合作
在肯尼亚尼亚斯瓦克大坝项目履约中,中国能建为当地医院修建一座妇产楼,解决了十几个村镇妇女生产难的问题。中国能建将项目改编成舞台剧,与项目当地国员工共同演绎《爱在妇产楼》并入选“一带一路”典型案例。中国能建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2×500MW风力发电项目为中亚地区迄今为止单体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项目。通过该项目履约,中国能建积极与乌兹别克斯坦探讨系统搭建当地职业教育的可能。中国能建与三峡职业教育学院及乌兹当地电力专业学校三方探讨后,设立风电项目专业,为项目顺利履约及商业运行输出所需职业人才。在水务领域,中国能建完成对巴西圣诺伦索供水项目股权并购,项目自投入运营以来,满足了当地200万人的用水需求。在非建筑领域,哈萨克斯坦西里水泥项目正式投料生产,探索形成了适应当地实际需求的高质量油井水泥生产工艺,填补了该国油井水泥市场的空白。种种惠民生、深层次的互通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激发共同价值观,进一步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步伐。
五、规则标准“走出去”——软硬联通,立体联通
中国能建全球布局以来,因国别不同,在项目落地履约时涉及标准转换衔接,根据我们长期的实际履约经验,需谨慎处理好我国、东道国和国际组织三方规则标准。
一是重视东道国规则标准和实际情况。高度关注东道国绿色发展诉求,严格遵守东道国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和规则标准,引入符合东道国发展水平实际需要的绿色技术标准,并根据东道国技术可接受能力和市场需求推广应用性技术,促进他们对绿色技术的吸收转化。
二是鼓励采用较高的国际标准规则。东道国相关标准要求较低的,应主动对接国际组织倡议和规则标准,遵循各方普遍支持的建设原则。
三是适时推进中国规则标准“出海”。有的国家规则标准缺失,可以积极推动中国标准和技术国际化,使用高水平的中国标准建设促进战略合作奠定基础,实现“中国制造全套出海”。
开启下一个共建“一带一路”金色十年
在2023年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主旨演讲,并宣布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者、践行者,中国能建开展了系统研究和系列探索实践,在以下方面将持续深耕发展,促进行动有效落地。
一、持续深化开展务实合作,提高合作水平
一是中国能建作为新能源国际联盟的发起单位参加在北京召开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并发声,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推动顶层设计,同时展示清洁能源领域产业链各环节头部企业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抱团出海的新生态。
二是多元合作模式,由以往单一板块合作转为全链条合作,由单一合作层次的合作转为全方位合作。
二、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2023年以来,中国能建积极参加国际第23届亚太电协大会、中国-东盟低碳投资合作国际研讨会、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等国际性大会,持续在业内发声,并牵头组建成立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三新”联盟、新型储能创新联盟、新能源国际投资联盟、供应链联盟“四大联盟”,协同打造要素共享、价值共生、聚合裂变的“产业群”“共赢链”“能量场”,借平台之力与企业对接,赴项目东道国积极调研,寻求更宽广开放的合作机会。未来,中国能建将继续积极深耕国际型峰会、论坛等大型活动,持续借势出海,助力推动中非、中阿、中拉、中国-太平洋岛国、中国-东盟、中国-中亚、澜沧江-湄公河等区域命运共同体取得更多成果。
三、支持民间人文文化交流交往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人文交流是促进国家之间相互理解、文化传承的关键一环。通过项目履约契机,加强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增进沿线国家友谊,丰富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未来,中国能建主要将在以下方面与项目国建立心理连接,积极融入当地文化,通过小而美民生项目履约作为担当更大当地社会责任的契机,回馈本地社会。
一是通过加强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增进了沿线国家的友谊,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人文交流不仅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彼此共融、共享的纽带,为跨国合作奠定了坚实的人际基础。
二是持续加强“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建设,积极与项目国智库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助力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奔向更加紧密、共赢的未来。
四、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
中国能建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阳光大道越来越宽广,始终坚持统筹“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系统性、立体型联通,破除各种壁垒,共同实现共赢发展,积极推动构建双边、区域和相关领域共同体。未来将持续在政策、设施、贸易、融资、民心、新领域方面的联通。
一是统筹打造一批标志性工程。加强与东道国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接,充分考虑共建国家政府、地方和民众多方利益和关切,不断提升标志性工程项目规划、建设、运营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全面提升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统筹打造一批聚人心工程。聚焦东道国民众“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提升获得感、幸福感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等领域,以接地气、聚人心、低成本、可持续为导向,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彰显中国企业负责人的企业形象。
中国能建愿与各方携手同心、行而不辍,顺应时代潮流,迎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高水平的新发展,为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