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国际经济合作商会 当前时间:2013年4月2日 13:52:33
新闻中心
友情链接
新闻动态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新闻动态

单边贸易壁垒加剧,新能源产业出海如何迎难而上?

2025-03-12 来源:中国贸易报

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和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中国新能源企业纷纷加快出海步伐。面对美国的电池法案、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以及频繁的贸易壁垒,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出海之路面临着更大风浪,考验着新能源企业国际化能力和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综合实力。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兼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会长刘永东在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CEEC 2025)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全球能源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清洁能源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清洁能源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将于3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举办,本届博览会以“聚焦能源新质生产力,绿动电力生态供应链”为主题,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国经验。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蒋赟近日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欧美频频加征关税、实施“电池法案”及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限制措施,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他说:“若不出海,可能就要出局。国内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全球化布局是企业寻求增量的关键路径。”

为应对贸易壁垒,中国企业正通过多元化策略主动破局。例如光伏组件企业加速向东南亚转移产能,储能企业远景动力在法国投资建设动力电池工厂,直接配套欧洲车企需求;阿特斯等企业则深入美国本土,投资数十亿美元建设从组件到电池片的完整产业链。蒋赟认为,此类布局不仅能规避市场准入限制,也彰显了中国企业的技术实力。与此同时,企业持续强化技术创新与管理水平,以保持全球技术领先地位。政府层面亦通过“一带一路”合作框架推动政策协同,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支撑。

尽管新能源对外投资规模快速增长,挑战仍不容忽视。蒋赟分析称,自2021年中国停建海外煤电项目后,光伏、风电、氢能等技术输出显著增强,但地缘政治风险、市场准入壁垒、融资压力及本地化运营短板成为主要制约因素。例如,欧盟“电池法案”抬高技术标准,部分国家融资窗口收缩导致项目周期延长,而一些企业忽视与当地社区的文化融合,加剧了运营风险。他建议新能源企业应尝试搭建覆盖全产业链的风险管理体系,积极结合国际多边与双边协议,以此拓展国际化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面对“全民出海3.0时代”,蒋赟向企业提出了五项建议:一是深度调研目标市场政策、合作伙伴及潜在风险;二是联合财税、保险机构建立风控机制;三是推进本地化运营,借鉴比亚迪匈牙利工厂经验,雇佣本地员工并融入社区文化;四是打造自主品牌,摆脱“代工依赖”;五是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确保与当地利益相关方互利共赢。“唯有让海外市场真正受益,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才能行稳致远。”他总结道。

当前,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带来机遇,但将挑战转化为优势仍需内外协同——对外强化技术布局与本土化深耕,对内提升创新力与品牌价值。这场破局之战,考验的不仅是企业的应变能力,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全球竞争力的真实投射。

上一篇:非洲加快能源绿色转型步伐
下一篇:出海!电商平台海外掘金正当时!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数据统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后台管理
安徽省国际经济合作商会 版权所有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查看 技术支持:安徽谦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551-65377563 皖ICP备10013724号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2646号

总访问量 35289303      今日访问量 00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