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投资非洲需注意的问题
据我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投资非洲的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占据主导。在非投资的2000多家中国企业中,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占70%以上。随着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政策协调、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对外投资支持政策体系以及完善人民币汇率风险承担和转移机制等,民营企业走进非洲的步伐不断加快,出现了像新希望[0.86% 资金 研报]集团、万向集团、中兴、华为、力帆、创维等一批知名企业。中国企业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非投资在金额、项目数量以及地域上都呈扩大趋势。
中非合作在“量”上实现跨越式增长,但“质”的方面水平还有待提高。我国部分在非企业在商品质量、劳务管理、当地员工权益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中非合作的成效、可持续性和国家形象。此外,我国企业对非“走出去”整体水平还比较低,没有形成全产业链格局,不能形成效益最大化。“走出去”人才比较缺乏。此外,中非双方在和平与安全、人文和民间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待加强。
非洲国家多达54个,各国国情千差万别,市场机会和发展前景也不尽相同,多数中国中小企业对非洲的了解非常有限。不少非洲国家的投资环境还不太完善,在有的国家设立公司所花费的时间较多和费用较高;有的国家税负较高,如果按规定交税,企业则无利可图;许多国家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企业生产所需的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对非投资企业需要为配套设施的建设付出高昂成本,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投资的启动成本。
与此同时,有不少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对投资项目缺乏科学论证,对当地政策了解不够,盲目投资,造成收益减少、大量亏损,甚至倒闭。同时,有些中资企业不重视当地的法律法规,出现纠纷,甚至被告上法庭。
事实上,中非合作的国际环境比较复杂。国际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中非关系的发展。西方一些人仍然在用“冷战”思维看待中非关系,对中国与非洲的合作进行攻击和指责,炮制“中国威胁论”“中国掠夺资源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等种种不实论调,抹黑中国在非形象,给中非合作的健康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企业应切实贯彻中国政府的对非政策,在对非经贸活动中要自觉遵守驻在国法律法规,充分尊重非洲人民的风俗习惯,严格执行有关劳工和环保标准,合法和文明经商;既要积极进取,又要理性决策,追求双赢和共同发展,争取做中非友谊的民间使者。为此,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中非传统友好关系始终是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石。非洲国家致力于发展与中国合作的动力来自于中非之间的真诚友谊。这种友谊应从国家层面、政治层面,贯穿到民间层面、企业层面。秉持中非友好原则,不仅是中非关系发展的需要,更可为企业积累在非洲可持续发展的资本,从长远看,其最终受益者还是企业自身。
第二,注重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中国坚持“把自身发展寓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之中”,这不是一句空话。中非合作不应是你输我赢,而要互利共赢。中国企业从中非合作中获益的同时,更要给非洲国家带去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要多想想非洲国家的需要,多考虑非洲朋友的想法,不能只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对方的关切和诉求。非洲国家最关心的是要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企业的每个项目、每位派遣人员都代表着国家形象,承载着双方政府和人民的期待。要切实贯彻互利共赢的原则,相互尊重、友好协商、共同发展。
第三,尽早进入非洲,确定首选投资国。在非洲市场尚未完全饱和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应尽早进入,抢占市场和先机。不过,在市场选择方面,我企业应挑选一些政治形势稳定、投资环境相对较好、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作为对非投资和贸易的首选地,如南非、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加蓬等,发挥其辐射和中转作用,再将业务逐步扩展到其他非洲国家。
第四,加强对非洲市场研究,选准投资项目。投资非洲务必要熟悉情况,掌握信息,选准项目。要熟悉和关注投资国的政治、经济和投资环境,深入研究非洲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行政、司法制度,把握非洲市场的特点,找准切入点。同时,企业还应大力培养一批既懂经营管理,又精通外语、熟悉非洲情况、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的优秀人才,为企业在非投资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第五,明确投资定位,针对市场组织生产。近年来,我国国内一些制造行业已经进入产能过剩时期,产品利润微薄,非理性价格竞争日益激烈,而这些产品在非洲却有一定的市场。但是,我企业不能盲目地把全部希望押在非洲,尤其是那些想开拓海外市场的企业,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到非洲投资是什么目的,是要产品借道非洲开拓欧美市场,还是直接定位于非洲市场,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制定不同的产品策略。
第六,重视企业管理,实行合资经营。多数非洲国家的民族工业状况是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水平,而一个企业的效益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我国企业在非洲国家开办深加工企业或生产性项目,最好与非洲企业实行合作经营。利用合作方在当地的影响和关系,办理营业执照、税收额度、出口配额、出关手续等,处理工商、税务、治安等棘手事情,这样可省去我企业很多精力,减少很多麻烦,以便集中精力考虑和安排企业生产与产品销售。此外,在与非洲有关企业实行合资经营时,我国企业需要争取控股,企业的管理权应由中方掌握,对方可担任副职。
第七,增强人身和财产安全意识,制订应急机制。与其他地区相比,非洲仍然是安全风险较高的地区,当前非洲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一些国家治安状况不好,恐怖主义活动也有所抬头。近年来北非形势的变化就给我国在当地的企业利益造成了冲击。我们的企业到非洲去开展业务,对非洲国家局势的脆弱性一定要有充分准备,对员工加强安全防范方面的教育,并制订周密的应急机制。
第八,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协商解决纠纷。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建厂,中非双方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也意味着发生摩擦的几率加大。近年来,有关我企业在非洲出现各类经济纠纷不断,成为一些西方舆论制造“中国新殖民主义”谬论的口实,如廉价商品冲击非洲国家市场以及环境问题、劳工权利问题等,甚至成为有些非洲国家大选中的焦点话题之一。非洲国家一般都有严格的劳工权益保障机制。如莫桑比克劳工法规定,企业雇用当地员工超过50人时,员工有权成立工会,而法律保护工会组织罢工的权利。坦桑尼亚劳动法规定,雇员6个月试用期满后即视为长期雇员,不得随意解雇,否则将支付高额解雇费。
第九,建立企业对非洲投资的风险预警机制及保险体系。中国企业投资非洲面临较大的风险,主要分为政治性风险、经营性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等。其中,自然灾害风险无法评估,但前两类风险可以通过建立海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来有效防范。海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是对那些可能出现的不正常情况和风险的时空范围与危害程度进行识别、预报,提出防范或化解措施。通过建立海外投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排除的境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实现对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跟踪、监控、报警,并及时采取排警措施,降低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风险。
第十,加强企业自身形象建设。中非经贸合作是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攻击的重点。他们抓住中非合作中的个别问题大做文章。但同时,中国企业也要认真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严格内部管理,遵守当地法律和风俗习惯,保护当地员工权益,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不给那些污蔑和抹黑的人提供口实。同时,要培养企业经营属地化意识,履行社会责任,回报、融入当地社会。在自身获利的同时争取获得当地社会和民众的支持,树立文明经商理念。此外,企业还需加强与当地人的沟通与交流,尊重非洲人民在实现经济融合的同时注重文化融合,为中非关系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