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承包、制造业要抓紧“走出去”
对外工程承包、制造业等,都可以抓紧“走出去”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于津平教授介绍,“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长远目标是实现东南亚、南亚、西亚、东亚、中亚、北亚、中东欧等地区65个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前国内很多省市都在做对接“一带一路”的规划,江苏开放型经济在国内走在前列,南京又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节点,特别是对苏皖浙赣交汇区域,有着无可替代的辐射能力和中心地位,可以抓住的机会很多。
“首先是对外工程承包。”于津平说,“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建设相对比较薄弱,正处于铁路、机场、公路、电力、水利工程等大规模发展的时期,南京在这方面的企业很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走出去。其次,与基础建设相配套的制造业,如机械配套设备、铁路配套等,南京也有不少,应抓住出口需求增加的机遇。
他还认为,“一带一路”也是南京企业转型升级的好机会,如纺织业当前存在产能过剩等问题,如相关企业把产业转出去,利用“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也许能够带来持续的盈利空间。
赢得生意双方信任,可创建国际贸易仲裁中心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彼此间经济政治发展水平不一,法律制度各有不同,这种差异为进一步开展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带来不少困难。
“国际贸易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国际间的规矩能否统一。”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范健说,从法学学者的角度来看,这一点很重要。
他说,“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我们对其中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并不熟悉,这给未来交往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为了更好解决贸易纠纷,服务经贸交流,有必要探索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比如仲裁。“在国际服务贸易中,仲裁具有便捷、成本低廉的优势,在当事双方有意愿继续合作的场合,国际商事仲裁的裁决也多能得到自动履行。”
据介绍,2014年以来,上海、福建、厦门、广州、珠海、天津、西安等地都成立了多个国际仲裁机构。“南京也要善于抓住机遇,及时设立本地区涉外仲裁机构。”范健说。
缓解小语种人才匮乏,加大宣传吸引更多学生报考
据了解,前段时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联合公布的“2014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覆盖的官方语言数量超过40种,而我国2010年—2013年高校外语专业招生的语种只覆盖其中20种,“一带一路”小语种在校人数也偏少,在已招生的20个“一带一路”国家小语种中,11个语种的全国在读学生数不足100人,波斯语、土耳其语和斯瓦希里语3个语种在50—100人之间,其他8个语种均不足50人。小语种人才匮乏将会成为影响“一带一路”这一重大战略的瓶颈。
“南京高校中外语专业涉及日语、韩语、德语、法语等相对比较多,一些小语种设置得不多,且生源并不是很好。”南京一所高校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语学院老师介绍,从目前的就业情况看,这些专业还是非常不错的。“新形势下,南京高校应加大宣传、出台更多奖学金政策,吸引更多学生报考小语种专业;其次,针对一些经济合作热门地区的热门语种,加大招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