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国际经济合作商会 当前时间:2013年4月2日 13:52:33
信息服务
友情链接
信息交流当前位置: 信息服务>>信息交流

中国建筑业的出路在哪里?

2022-11-01 来源:国工百家讲堂
一、中国建筑业产能到底有多大?

建筑业是世界第一大产业,中国建筑业的产能到底有多大?我们来看看以下四组数据。第一组:根据2021年ENR全球承包商250强数据,中国共有64家建筑企业入围,中国入选企业营业额(国内+国际)占250强全部营业额的64.7%,中国企业雄踞前7,前20中有15家中国企业。第二组:根据德国专业轨道交通咨询机构SCI Verkehr数据,当前全球年铁路投资额在2000亿美元左右,刨除机车等设备采购和维护工程等,铁路建设应该在1000亿美元左右,该数字小于铁工或铁建任一家的年营业额,也就是说铁工或铁建其中一家就可以完成全球铁路建设任务;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全球水电(含抽蓄)投资在1000亿美元左右,电站建设本身应该小于该数字,不会大于电建一家的年营业额,或者说电建一家可以完成全球水电建设任务。第三组:2021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是29.3万亿元(4.57亿美元),占全球建筑业总产值(约12.5万亿美元)的36%,是美国2021年建筑业总产值1.6万亿美元的2.8倍。第四组:中国建筑业产能严重过剩,各家企业签约压力都很大,今年5个月有300多家大中型建筑公司在法院办理破产。除上述产能优势外,中国建筑业还有两大优势,一是中国是全球唯一具有基础设施全领域和全产业链能力的国家;二是建设速度(工期优势)是所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综合上述数据,中国建筑业产能应该占全球建筑业产能的40%以上。

二、中国建筑业还能持续增长吗?

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建筑业未来还能持续增长吗?能有多大增长空间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中国基础设施和建筑的发展水平;二是中国基础设施和建筑的增长空间;三是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

1、中国基础设施和建筑的发展水平
2021年末,我国5G基站个数占全球60%以上,高铁里程占全球60%,高速公路总里程是美国的2倍,发电装机是G7的总和,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占世界总装机的30%强,大坝个数占全球40%,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全球前10大港口中国分别占据8席和7席,人均住房42平米,在美国和德国之后排名世界第3。从以上数据看,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基础设施,人均居住面积已居世界先进水平。
2019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整体竞争力排名28位,其中基础设施排名36位,基础设施排名拉了整体排名的后腿,这有些超出我们的想象。基础设施的各项排名情况为:1)公路:通达指标第10位,公路质量第45位。2)铁路:铁路密度第61位,铁路服务效率第24位。3)航空:机场通达第2位,航空服务效率第66位。4)海运:国际航运链接第1位,海港服务第52位。5)电力:接入率第2位,供电质量第18位。6)水:不安全饮水第74位,供水可靠度第68位。7)通讯:手机普及率第78位,移动宽带普及率第36位,固定宽带普及率第32位,光纤网络用户第6位,网络普及率第93位。从该组数据看,中国基础设施在全球排名好的项目有国际航运链接、电力接入、机场通达、光纤网络用户和公路链接等;拖后腿的项目包括:网络普及率、手机普及率、饮用水、航空服务、港口服务、铁路密度和公路质量等。影响中国基础设施竞争力排名落后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人口总数和整体素质影响,导致的网络和手机普及率低(我们有绝对世界第一网络和手机用户总数);二是受地理条件限制,铁路密度低;三是服务质量和饮用水质量亟待提高。因此可以说,中国基础设施具有一流的硬件水平,差距主要反映在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和饮用水质量方面。(转载请注明国工百家讲堂)
2、中国基础设施和建筑的发展空间
社科院廖茂林等人经过对1994~2016年数据研究认为,2012年以后,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已经不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效应的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形成实际基础设施的能力降低,而且基础设施的直接产出近年来开始下降;二是投资形成固定资本比率显著降低,大量投资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三是基础设施投资主要依靠政府的直接投入或大量补助,对民间投资存在挤出效应,基础设施投资比重较大增加了全社会的资本错配程度。中信证券研究认为,我国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拉动不断下滑,截止2017年末,单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GDP总额的拉动作用已降至1.27,在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作用减弱的大环境下,作为其重要分项的基建投资也难以独善其身,单位基建投资对GDP增长的的劳动已由2004年的9.30降至2017年的4.69,缩减幅度近50%。
从高速公路、高铁、港口、水坝、电站、电网和通讯等情况看,中国已稳居世界第一,增长空间有限;中国人均居住面积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房地产增长空间也很有限。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普通公路、机场、供水、环保、医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但这些项目的最大特点是大多缺少当前的经济效益;最具前景和增长空间的基础实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绝不仅仅是新能源,还有和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相适应的源网荷储整个电力系统,美国研究机构认为新旧电力系统相比,就如同互联网和有线电话网相比;另一个增长空间巨大的是和碳减排相关的建设项目,包括建筑、交通和工业的低碳化和低碳改造等;通信领域的升级换代和大数据等新基建也有很大发展空间。
在经过30年的大规模建设之后,我国自身具有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很少,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大幅降低。根据公开报道,我国收费公路处于整体亏损状态;国铁集团疫情前2019年盈利仅25.2亿元;拉闸限电的2021年,我国火电利用小时为4354小时,利用率不足50%;房地产业就不必说了。正如前财政部长楼继伟先生所说“基础设施适度超前是必要的,但有些方面过度超前”。没有经济效益的基建项目投资将带来债务可持续问题,中央出台了多个文件规范PPP工程融资,控制高铁和地铁建设,国务院国资委以文件的方式将国内PPP项目定位为高风险业务。
今年4月份中央财经委员会专门研究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精准补短板、强弱项,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要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同时把握好超前建设的度”。很显然,基建投资仍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中央也很清楚地认识到基础设施增长空间的有限性。
3、日美等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
建筑业是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日本战后进入重建时期,1960年-1975年是日本建筑业快速发展期,年复合增长率到20.32%;1976-1986年进入稳步增长期,年复合增长5.85%;1987-1993进入成熟稳定期,年复合增长率为7.32%;1994年-2010年进入寒冬期,建筑业GDP产出从43.16万亿下降到26.2万亿,年复合增长率为-3.07%,2009年日本共有3441家建筑企业破产,是当年日本破产企业总数的1/4,日本建筑业跌入谷底;2011年之后进入复苏期,近年来年复合增长率为2.35%。
美国基础设施建设起步很早,第一次基建高峰是19世纪下半叶,1916年美国的铁路里程达到顶点的40万公里(我国目前是15万公里);第二次高峰是大萧条之后的罗斯福新政时期,1931年纽约帝国大厦建成,1936年胡佛大坝完工,1937年金门大桥完工;第三次高峰是1956年开始艾森豪威尔州际公路计划,到70年代美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了10万公里。由于美国基础设施完成时间很早,当前基础设施面临更新换代压力很大。下面两张图,一张是美国地产百年开工情况,另一张是近20年美国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例的变化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地产建设规模和人口增长是正相关,中美人口增长率在1991年持平,此后中国人口增长率一致低于美国人口增长率(受移民政策影响等因素)。

对比中美2021年建筑业和建筑业增加值的情况:2021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29.3万亿元(4.57亿美元),增加值8.01万亿元(1.25万亿美元),增加值占建筑业总产值27.3%、占GDP的7%。2021年美国建筑业总产值1.6万亿美元,增加值是0.96亿美元,增加值占建筑业总产值60%,占GDP的4.2%。美国建筑业增加值占建筑业总产值比例是中国的2.2倍,这应该和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有关(比如美国房屋的虚拟租金)。这组数据同时还反映了中国建筑业在GDP中所占比例比美国高很多很多(剔除虚拟租金),这种高比例恐难以持续。
美国和日本是上个世纪80和90年代全球国际工程行业的霸主,从现有资料知道,1993年美国入选ENR国际承包商225强企业占全部225国际营业额的37.8%,世界第一;1994和1995年日本入选ENR国际承包商225强企业占全部225强国际营业额的20.6%和21.3%,世界第一;此后美国企业占比虽一路降低,但仍维持世界第一,直至2009年中国第一次问鼎。(转载请注明国工百家讲堂)
由于发展不均衡、低碳化和能源转型等因素,中国基础设施和建筑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能源转型、低碳技术、供水、环境、普通公路、机场、医院和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等领域,基建投资和建筑业仍会继续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30年的高速发展,由于基础设施本身具有经济效益项目已经很少,由于基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幅降低,由于在建筑业在GDP中的高比例难以为继等因素,预计中国建筑业将很难避免在近年进入下滑周期。

三、中国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未来几年,体量巨大和对经济极其重要的中国建筑业将难以避免遭遇下滑周期,摆在建筑业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中国建筑业的出路在哪里?综合全球其他国家和其他行业经验,不外乎两大出路:一是转型升级,二是产能转移。产业转型升级指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维持和提高本国在该行业的竞争力。产业转型升级有技术升级、市场升级、管理升级等多个途径,以技术进步最为关键。产能转移指企业将部分或全部产能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和国家。建筑业的产品生产地就是施工现场,就是市场。因此,建筑业的产能转移实质是重点市场的转移。
建筑业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二战之后,建筑业成为全球最大的行业。普华永道旗下的ICED估算2014年全球建筑业就业人口2.73亿,占全球就业人数的8.6%。但建筑业也是技术进步最慢的行业之一,过去几十年的建筑技术并没有太大变化,建筑业是数字化程度最差的行业之一,建筑业还是排放大户。《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我国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1%。此外,建筑业工期拖后、造价超支和各类纠纷居高不下。
2020年6月麦肯锡研究报告「The Next Normal in Construction」认为建筑业正在被颠覆(革命),正在进入下一个常态(next normal),认为疫情将加速这种变化。市场因素和颠覆因素联手将导致建筑行业发生九大变化(见下图),包括可持续、工厂化、专业化、数字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等。根据麦肯锡报告,我们可以描绘出未来建筑业的大致轮廓:企业数量大幅减少,集中度和品牌效应大幅增加,出现全球化建筑企业巨头,碳减排、工厂化和数字化重塑整个行业,建筑业成为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工期拖后、造价超支和各类纠纷大幅减少,建筑业更像可口可乐和丰田汽车,不同的是每一个工程都需要现场组装。
建筑业转型升级(革命)已经是现在进行时,但很多企业可能还在茫然之中。例如,新能源电站和燃气电站建设已经基本实现了现场组装,超市开始出售光伏发电设备,技术和价格已经非常透明。技术和价格透明迫使承包商裸奔,这是很多优秀EPC承包商经营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建筑业已经从劳务密集性行业已经逐步向资金密集型行业转变,没有投资和融资能力的大型承包商已经很难生存。美国科技狂人马斯克不仅在太空基础设施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已经大规模进入我们熟悉的基础设施领域,包括发电和储能系统、隧道掘进和新型交通系统、装配式建筑行业等。马斯克声称其地下隧道掘进速度是其它掘进设备的十几倍,功能齐全的房子仅售一万美元,未来几年要建设超级高铁系统等等。
在建筑业转型升级中,中国企业会有怎样的表现呢?笔者认为中国将很大可能成为全球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引领者。原因一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碳减排,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排放国家,同时中国郑重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巨大的需要和巨大的压力相结合,必将产生巨大的动力。原因二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二是数字化,中国是数字化大国,正在成为数字化强国,基建狂魔和数字化强国结合,中国有能力成为建筑业数字化的引领者。原因三是中国企业最为擅长弯道超车,新能源行业走在全球前列就是一个例证。
中国很大可能将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引领者,并不是说传统建筑企业可以成为引领者。技术进步缓慢、劳动密集、缺乏研发和创新能力、观念落后和路径依赖、同质化严重等,将使传统建筑企业在建筑业转型升级中很难有优势可言。巨量资产、庞大员工队伍和几千几万个在建项目的大型企业在转型升级路上步履维艰,绝大部分中小型建筑业企业面对技术和资金密集的转型升级无能为力。因此,建筑业转型升级对于大部分传统建筑企业而言,将是一场噩梦。发电行业的转型升级就是一个例子。同样由于碳排放和可持续为主要原因,能源革命席卷全球,以新能源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正在碾压传统化石能源,中国新能源行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新能源行业的上游(制造业)很难见到传统电力企业和国企的身影。比如,从农业杀入新能源领域的民营企业通威的市值已远远超出了三大动力市值之和。新能源产业下游的电站投资,早期也是民营企业的天下,近年来大型国企和央企认识到了新能源的重要性,加大了对新能源电站的投资力度,靠政策和资本优势,逐步将民营企业挤出。有研究认为新旧电力系统就如同互联网和有线电话网之比,电力革命刚刚开始,更大、更彻底的革命还在后面,传统电力全产业链企业还将继续迎接更猛烈的冲击。
和新能源行业一样,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很可能也是新进入者引领,迫使传统建筑企业跟进,而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型建筑企业和拖着巨量资产和庞大队伍的大型建筑企业在跟进过程中,一定会有大批企业掉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大型建筑企业不能再步传统电力企业后尘,在建筑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被新进入者甩在后面。

四、中国建筑业的产能转移

和制造行业相比,传统建筑业有很多特点,其一建筑业的产能是由技术、管理、资金和施工设备等能力构成的,它很少有永久的工厂和生产线,其产能的压力主要来自巨量资产需要消化和庞大团队需要生存,需要足够的新合同来支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二建筑业的每一个产品都是量身定制,生产过程都是在现场完成,需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其三建筑业的服务对象(基础设施和住房行业)是资金密集性行业,经济越好的地方市场潜力越大。同时,基础设施和建筑具有普遍性,发达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和建筑需要更新换代,欠发达经济体基础设施和建筑严重短缺,都有大小不一的建筑业市场。其四建筑业具有高度本土性特征,受当地地质水文气候等影响,需要大量当地劳务和建筑材料,需要和当地政府和社区等打交道,技术门槛较低,本土建筑业易于成长,很多国家法律对建筑业有当地成分要求,存在诸多有形和无形壁垒。其五是建筑业具有国际性,大型项目往往需要国际资金,复杂和大型项目需要国际承包商设计和建设等。(转载请注明国工百家讲堂)
由于传统建筑业的上述特点,建筑业的产能转移和制造业产能转移有很大不同。一是诱因不同。制造业产能转移一般是由于所在地人工成本增加和产业升级所致,而建筑业产能转移很大程度是市场规模下滑所致。二是建筑业产能转移实质上是目标市场的转移,基本是在另外一个存量市场抢占市场份额,会遭受多方抵触。制造业才是真正的产能转移,要把工厂和生产线进行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或者投资新的产能,而且大部分情况下其目标市场并没有变化。因此,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希望吸引和提升制造产能,尤其是先进制造能力。三是虽然对建筑企业不太欢迎,但几乎所有国家都欢迎基础设施和建筑投资。这样,建筑业的产能转移很大程度要和资金绑定。四是中国建筑业的产能转移比制造业产业转移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更具挑战。2021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为29.3万亿元,建筑业用工人数为8180万(国家统计局)。如果把和建筑业相关的上游矿山和制造业、下游运行和维护业都算进去,中国建筑业要比中国制造业大很多。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和建筑投资高峰的过去,建筑业的收缩将不可避免。因此,中国建筑业的产能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更大,更加重要。
中国建筑业产能转移不外两大目标,一是向国内其它地区转移,二是向海外转移。中国几乎所有大型建筑企业,其市场都是覆盖全中国,由于经济发展差异和资金优势,近年来市场重点向东南沿海和大湾区转移趋势明显。中国广大的、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于东南沿海的中西部地区能否成为中国建筑业产能转移的目标,取决于国家开发中西部的政策和中西部经济发展状况。哪里有资金和项目,中国建筑业的市场中心和产能重心就会自然地向那里转移。因此,我们需要探讨的是中国建筑业产能向海外转移。
中国建筑业自改革开放初期进入海外市场,2009年中国国际工程市场份额首次问鼎世界第一(ENR数据),2012年和2013年被美国和西班牙超过,2014年重回世界第一至今。2021年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1950亿美元(商务部);2021年ENR国际承包商250强,中国入选企业79家,占31.6%,中国入选企业国际业务营业额占全部250家国际营业额之比为创纪录的28.4%。中国建筑业的国际业务就有以下特点:一是中国有众多大型巨型建筑企业,ENR全球承包商250强(国内+国际业务营业额联合排名)中有64家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垄断全球前7,前20中有15家中国企业。二是中国建筑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很多(上千家企业),但国际化水平很低,2021年中国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是同期建筑业总产值的3.4%,八大建筑央企(含中冶)完成国际业务营业额占总营额额之比为8.5%,中国入选ENR全球承包商250强的64家中国企业的国际业务比例是7.7%,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186家入选企业国际业务比例是34.4%。三是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市场高度集中在亚非拉和欧洲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市场份额很小。2021年中国国际工程的市场分布为:亚洲占36.5%,非洲24.6%,中东17.2%,欧洲10.1%,澳洲和南太5.2%,拉美4.5%,美国1.5%。四是中国建筑设计咨询行业的国际业务和基建狂魔很不相称,2021年中国共有27家企业(含港台企业)入选ENR国际设计公司225强,国际营业额占225强国际营业额的6.8%,在澳大利亚之后排第6,这还主要靠为中国EPC承包商做设计分包和设计院自己做的海外EPC来支撑,为外国政府和外国企业所做的设计咨询工作量很小。
从中国建筑业能力和现有国际业务占比来看,中国工程企业的国际业务尚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潜力。如果中国企业也能达到34.4%国际业务占比,中国国际工程业务有4倍多的增长空间,中国国际工程营业额将从现在的1549亿美元增加到6000亿美元以上。全球国际工程市场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先看看全球建筑市场。2021年数据全球建筑业产值为12.5万亿美元,刨除中国建筑业产值4.57万亿美元,还有近8万亿美元。由外国企业(包括外国控股的当地企业)完成的国际工程市场有多大呢?根据ENR数据和中国商务部对外工程承包统计数据,笔者推算当前全球国际工程市场容量大致在6000亿美元,也就是说全球建筑业由外国企业或外国控股企业完成的比例大致是5%。和其他行业项目,这个比例是很小的,或者说建筑业是一个高度本土化的行业。
那中国工程企业怎样才能实现建筑业产能向海外转移或增加国际业务总量呢?大致有三条路径,一是在现有国际工程(当前大致是6000亿美元)盘子中虎口夺食;二是在8万亿美元的巨大本土市场中切蛋糕;三是加大对海外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力度,帮助中国工程企业提升国际工程营业额。在现有国际工程盘子中虎口夺食,需要有过人的竞争力。我们在中低端市场已经有了很高的市场份额,下一步的目标是中高端市场。而在中高端建筑市场生存和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建设显然更加重要。在8万亿美元(还会持续增长)的巨大本土市场中切蛋糕,我们就必须把自己变成本土承包商,或把本土承包商为我们所有,也就是加大力度进行深度和彻底本土化建设,但这和我们目前以“出口”国际工程为主的国际市场开发模式有很大区别,同时还对国企的观念理念、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以及对总部管理能力都会产生巨大挑战。事实上,并购本土企业,把本土企业为我所有,或者把自己变成本土企业,是欧洲承包商近年来的主流做法,欧洲承包商已少有“出口”国际工程的做法。对具有独特体制和文化的中国国有企业而言,深度本土化建设难度巨大。但由于建筑业的特性,深度本土化又是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之路必须过的一个坎。否则,我们恐怕很难避免重蹈90年代后的日本建筑业的覆辙。
国际工程是一个前途光明的行业。由于发达经济体基础设施亟需更新换代,发展中经济体基础设施的严重短缺,以及基础设施具有长期稳定性资金流等特点,许多机构,如英国巴克莱银行等机构认为海外基础设施投资将成为未来的投资热点。麦肯锡认为正在进行的建筑业革命将打破或大大降低国际工程的有形和无形壁垒,国际化是建筑业未来的9大趋势之一。目前中国国际工程行业进入空前迷茫和困难时期,不少工程企业撤出和放弃国际业务。笔者认为这是国际工程从2.0版向3.0版转型、一带一路建设从“大写意”向“工笔画”高质量转型以及国内外大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际工程企业多方面不适应造成的。这是中国国际工程的冬天,其长度取决于国际工程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适应市场能力的力度。相信中国国际工程企业有能力尽快渡过这个冬天,迎来中国国际国际工程的又一个春天。(转载请注明国工百家讲堂)
提升中国工程企业国际业务总量或实现建筑业产能向海外转移的第三个路径是中国加大对海外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力度,从而提高中国国际工程营业额(下面讨论)。

五、建筑业产能转移与“一带一路”建设

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通过了人类千年发展的八项目标,八项目标聚焦于消除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和对妇女的歧视等。2015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得以圆满完成。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通过17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有4个是基础设施目标,还有7个目标和基础设施直接相关。可见基础设施是当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是聚焦全球基础设施,而且把基础设施设施上升到了全球互联互通的高度,上升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中国和联合国先后将全球发展的重点聚焦基础设施,这不是巧合,这说明基础设施建设是全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全球性基础设施合作倡议,是中国建设和中国资金全面参与全球(重点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的倡议。
“一带一路”建设聚焦全球基础设施(重点是发展中国家),即是中国建筑业巨大和难得的商业机遇,也是以国企和央企为主中国工程企业的一项政治任务,因为“一带一路”建设是写进党章和全党必须完成的任务。商业机遇和政治任务的有机结合给中国建筑业向海外产能转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我们相信中国建筑业产能向海外转移一定是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考量之一。但如何将建筑业产能向海外转移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融为一体并相互促进,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处于转型期和过渡期,也由于国内外大形势的变化以及新冠疫情的爆发,“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国际工程行业进入迷茫和低潮期是正常的,波动螺旋上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的核心是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中外共赢,即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能够保障中国资金安全并能拉动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建筑业向海外产能转移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机结合,就是中国建筑业必须考虑中外双方的利益和关切,就是将企业利益融入中外双方国家利益,就是将企业国际化战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之中。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和中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四十一章“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和确定了标准,那就是“可持续、市场化和国际规则”三原则。
按照“可持续、市场化和国际规则”三原则,发展中国家投建营一体化可以也应该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的新的主流模式,取代以“中国融资+中国建设”为主的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老的主流模式。发展中国家投建营一体化可以满足“可持续、市场化和国际规则”三原则,可以满足中国和项目所在国的所有关切(见吾空其它文章论述)。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建筑业向海外产能转移和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契合点是发展中国家的投建营一体化项目。大规模开展发展中国家投建营一体化项目投资建设,再造“一带一路建设”新辉煌,助力中国建筑业向海外转移产能,目前尚有诸多障碍,包括风险理论和风控措施问题、金融支持政策和项目融资问题、国资管理和企业自身能力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亟待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携手解决。
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建筑业将难以持续增长,市场规模滑坡将是大概率事件,全球建筑业也正在经历以“碳减排、数字化和工厂化”为核心的行业革命,基建狂魔和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建筑业该往何处去?看似自然的转型升级和产能转移对每个具体企业而言,肯定不会自然发生,而是面临诸多挑战。最大的挑战来自企业本身,几十年技术和管理变化不大的建筑业养成了难以改变的思路和惯性,巨量资产和庞大团队更是加大了自我革命的困难。得益于全球化的中国经济,其未来不可能是脱钩或闭关锁国,全球建筑业能力40%的中国建筑业必须走向海外,写进党章的“一带一路”建设既是巨大的商业机遇,也是必须完成的政治责任。建议建筑企业认真研究一下近十几年电力革命的情况,研究新能源对传统电力行业和电力企业的冲击和革命,研究新能源行业新进入者和传统电力企业的巨大反差。希望建筑企业,尤其大型建筑企业,不要在建筑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被新进入者打败,希望大型建筑企业的国际化之路不要半途而废,希望建筑业产能转移能和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结合,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产能转移、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三者的有机结合,为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作出第一大行业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善用太阳光芒创造绿能世界——双碳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光伏之路
下一篇:尼泊尔的投资机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数据统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后台管理
安徽省国际经济合作商会 版权所有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查看 技术支持:安徽谦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551-65377563 皖ICP备10013724号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2646号

总访问量 25665160      今日访问量 02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