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国际经济合作商会 当前时间:2013年4月2日 13:52:33
信息服务
友情链接
境外投资当前位置: 信息服务>>境外投资

中国商超进军非洲缺少什么

2012-07-12 来源:商会
    近年来,中非合作拓展了新空间,在电信、旅游、航空等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已经有良好的势头,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非发展基金等多家经济机构,已经在非洲设立网点和开设办事处。在月初闭幕的京交会上透露的信息表明,中国希望与非洲发展全方位的经贸关系,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制造领域,还包括服务业。 

    根据花旗银行日前公布的非洲零售市场研究报告,肯尼亚零售市场规模位居非洲第二位,仅次于南非,其30%的零售商品通过超市等正式渠道销售。南非的零售市场规模居非洲第一,有60%的零售商品通过超市等正式渠道销售。 

    纵观非洲商超业,可以发现随着近几年非洲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商超业也随之繁荣,而非洲本土商超企业在这一时期的快速崛起尤其抢眼。以肯尼亚为例,其目前有名的商超企业包括纳库马特、塔斯基、乌秋米和纳瓦斯。这些大型的商超集团依靠对非洲市场的熟识和自身实力的发展壮大,纷纷将触角延伸到非洲其他国家。 

    2011年末,纳库玛特在邻国坦桑尼亚的第一家连锁店开业。为了扩大在坦桑尼亚的业务份额,纳库玛特计划在一年内再开4家连锁店。截止2011年末,纳库玛特在坦桑尼亚、卢旺达、乌干达、肯尼亚的连锁店总数已经达到35家。肯尼亚的另外两家主要连锁超市乌秋米和塔斯基也已将触角伸向了肯尼亚之外的东非国家。 

    除了非洲本土商超企业之外,外资企业也纷纷抢滩非洲零售业,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欧美超市巨头。国际超市连锁业巨头“家乐福”早在数年前就已落户埃及、突尼斯等国。2011年,南非宣布批准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收购南非零售商麦什玛特50%的股份,沃尔玛正式进军南非市场。除此之外,欧尚、麦德龙等欧洲零售商也已经进入非洲市场并且占据重要的市场份额。 

    提起中国在非洲的连锁超市,“天地亿万多”超市属于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目前,该超市已经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多哥、莫桑比克等地开设连锁超市。经过多年的运作,它已经在非洲多国享有广泛的知名度,营业额逐年上升。但是,严格意义上说,该连锁超市并非“科班出身”(安徽外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利用援建项目剩下的物资建立该超市),其超市业务的发展也主要从非洲开始。 

    除此之外,中国在非洲开设的超市多是以家庭产业、民间资金的形式存在。发展形式一般从早期的百货零售点开始,慢慢发展到连锁超市,逐步扩大到其他产业。此类超市的业务发展也都是从非洲国家开始。因此,真正属于中国本土的连锁超市品牌,例如京客隆、三联、好邻居等都未曾涉足非洲商超业。那么中国连锁超市品牌与欧美品牌存在哪些差距?进军非洲商超业,中国连锁超市品牌缺少的是什么? 

    长期以来,零售业在中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土零售业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零售业前进的步伐。中国本土超市的连锁化经营之路实际上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外资超市的进入才逐渐兴起的。目前,中国本土连锁超市品牌目前大多属于区域性公司,未实现跨区域扩张。中资超市在卖场布局、商品陈列、商品结构优化、新品引进等方面与外资超市有较大差距。同欧美零售企业相比,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劣势,而这些因素能否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成为能帮助他们化解和克服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所要面对的各种各样挑战的前提。 

    在中国本土零售业的发展进程中,人才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尤其是特种岗位人才、零售店经营管理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瓶颈。在西方发达国家,零售业有一套科学的培训和认证标准化体系。相比较而言,目前我国零售业的培训还多以经验式培训为主,缺乏标准化建设。无论是导购员还是店长都仅限于适应本岗位本店的工作。在环境变化之后就不能很好的适应。进军非洲市场,中国本土超市普遍缺乏熟识非洲风土人情、市场概况、熟练掌握外语并且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端管理人才。 

    中国特有的超市盈利模式致使中国本土超市激励和竞争机制缺失。之前央视在节目中披露中国式“进场费”成为物价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实上,“进场费”是一把三刃剑:它不仅侵占了生产商的合理利润,大肆盘剥了消费者的腰包同时大大削弱了自身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各个超市收取的进场费名目繁多,包括开户费、节庆费、新店开张费、老店装修费、新品费、条码费、海报费、堆头费、促销服务费等十几种。凡此种种的收费属于超市的营业外收入,而这块营业外收入能占超市总盈利能力的一半左右。这就意味着仅仅进场费一类就能维持超市生存的基本温饱。面对一个无进场费、仅靠营业收入生存的经营环境,对于所有的本土超市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对于非洲零售业市场欠缺了解和足够重视是中国本土超市未涉足非洲市场的最重要的原因。美国学者戴维森、伯茨和巴斯于1976年提出了零售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他们认为,与产品生命周期一样,零售业态也要经过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发展阶段。 

    从发达国家零售业态的演变历程看,人均GDP的增长是零售各子业态演变的决定因素。一般而言,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至3000美元是现代百货业的高速发展期,3000美元以上大型综合超市开始兴起,6000美元以上便利店业态流行,10000美元及12000美元以上仓储式商店和大型购物中心逐步繁荣。 

    根据IMF今年公布的全球182个国家和地区(利比亚和图瓦卢因特殊情况没有参与排名)2011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名显示:有7个非洲国家的人均GDP超过中国(8394美元),15个非洲国家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25个非洲国家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由此可以看出,非洲多国已经进入了超市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绝大多数非洲国家进入现代百货业的高速发展期。如果中国本土连锁超市仍然将非洲视为落后、贫困、商机有限的市场必将丧失进军非洲的良好时机。 

    虽然一些非洲国家为了保护本国零售企业和相关工业的发展,对零售业设置了相关的法律限制。但是零售业在促进就业、拉动经济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对处于经济发展阶段的非洲国家非常具有诱惑力也引起了其足够的重视。中国本土连锁零售企业应该克服自身弊端捉住非洲零售业的商机。

上一篇:中国为民企境外投资念“松箍咒”
下一篇:并购保证及补偿险 助力跨国并购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数据统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后台管理
安徽省国际经济合作商会 版权所有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查看 技术支持:安徽谦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551-65377563 皖ICP备10013724号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2646号

总访问量 25649066      今日访问量 008559